全世界都看得懂的文字/徐冰《地书》

当代艺术总是那么难以捉摸,就算边上附于释义也完全摸不清头脑,还得装作“嗯,这件作品很牛”“艺术家的思想很深刻”“作品背后有着很高升的寓意”仿佛就是新版《皇帝的新衣》的再现。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所以呢,《艺术市场通讯》在2017年将新开设一个《皇帝的新“艺”》的板块,主要呢是针对大家看不懂却又是目前当代艺术市场上最主流的“观念艺术”的解说。



《地书》

是艺术家徐冰

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符号

写成的一本“普天同文”的书

将它作为新版块的第一篇内容

因为它是观念艺术中

简单粗暴易懂的一件作品

它本身就是一本

在任何地方出版

不用翻译的读物


此书讲述了名叫小黒的主人公

一个标准白领

一天24小时忙碌风趣的生活

就让我们赶紧来看看

这地书到底是怎么样的形式吧

够简单粗暴吧!

大部分人都可以读懂

但想要了解每个图形的意思

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思考

小编特别为大家思考了一下

翻译了上段的内容


“叮铃铃,闹钟响起,我是谁,我在哪?啊,原来我在睡觉,开下灯,已经七点了呀,卧草七点了?!我今天还要赶11点的飞机去美国呢!赶紧收拾文件包放到行李箱里,行李箱里有我中到的大奖!美滋滋!


大奖就是美国七日游!包往返机票!包七日星级酒店!包大餐!


哎呀不能再沉浸下去了,还要赶飞机呢!赶紧排宿便,冲个凉,刷个牙,衣服穿好。就算时间赶,咖啡不能少,再来一个起司面包配蛋,边吃边想起了老婆和孩子,先去孩子那亲亲他吧,嘻嘻……”



经过小编的倾情翻译

将日常的行为以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书中还有许多日常熟悉的符号


徐冰又把这本奇书发展成了立体书

使这本世人都能读的书变得更加奇妙有趣



平日可见的QQ表情

在书里能表达更大的意义



妙趣横生的午餐时间

小黑和好友去了麦当劳

点了最爱的牛肉汉堡


《地书》的创意来自十年前。徐冰有一次看到口香糖上的小图标,发现这些图标其实讲了一个故事:“用这五个标志可以讲一个故事,那一定可以用成千上万的标志讲一个长篇小说出来,这在逻辑上是一定的。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野心,一定要写一本书,这本书没有传统文字,什么人都可以阅读,包括文盲,这个时候知识人和一般人的区别就被拉平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徐冰和助手们开始搜集全球的符号,整个过程已经花了十年:“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不同的符号进行比较,找到这个符号的共同之处。到后面这个书在整理的过程中成为比较标准化的,类似符号和文字性的东西。”他尤其强调自己的工作是搜集不是创造:“这些符号是生活中的人们创造的,我不创造,我只搜集、整理、规范化。”2005年徐冰开始在德国做《地书》的展览。这一次出版的《地书》则是一个白领的24小时经历的所有过程,整本书翻译成文字有一万五千多字。

2012年,地书的个展也在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开幕

徐冰在现场调整作品


在项目展示现场,你还可以看到配合地书供给读者使用的“字库”软件,其中一部可以输入中英文会自动翻译成地书语,另外两部则可以用进行像在聊天室中一般进行对话。但由于现在地书语还处在一个简单性、形象性的词汇翻译的阶段,抽象词汇、文学词汇等目前还是难以用地书实现直接转换。比如,输入“天”会出现“蓝天白云”,输入“地”或“地球”会出现带世界地图的地球图识,输入“艺术”或“蒙娜丽莎”会出现卢浮宫中那张著名的达芬奇的名作,但输入天地、地书等词语就无法显示符号。



纵观徐冰的艺术生涯,他持续地在全球语境下探寻着书面符号和视觉交流之间的关系,给予观众新鲜的多角度的洞察途径。

徐冰说:“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没人能读懂的《天书》,现在又做了这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截然不同,却又有共同之处: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徐冰说:“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看它能否给人们提示一种看事情的新角度。”

QQ图片2017032416464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