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批评的发展和现状

艺术批评伴随着艺术的出现应运而生。众所周知艺术批评是连接艺术接受者与艺术家,也是连接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的桥梁。随着时代的进步,资本开始进入艺术市场,使艺术批评也变得和以前不太一样了。最近,有不少人提出艺术批评的“失语”现象,借着这个时机,让我们一起来回看艺术批评的发展和如今的现状。


Art criticism i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and application of Art. As is known to us, art criticism is a bridge connecting art receivers and artists, art theories and art works. As the times develops, the entry of capital makes art criticism different from it used to be. Recently, many people came up the “aphasia” phenomenon of art criticism. By this chance, let’s go back and forth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t criticism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丨艺术批评的背景丨


艺术批评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则成形于18世纪的欧洲。从艺术写作史角度考察,西方艺术批评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强大的理论、方法论传统,并且用其进行艺术批评。但古希腊古罗马以及中世纪的艺术批评都是出于一般性的哲学和历史目的,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写作才能严格意义上归到艺术批评领域。

 

而在中国近代艺术发展中,艺术批评被频繁提及到的时间是在“85美术新潮”左右。“艺术批评”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具有争议的,而批评家也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寻找他们自己的位置。

mp36619015_1445303182269_18.jpg

▲中国现代艺术展

 

1989年,象征"'85新潮"艺术结束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那个特殊时期展展停停,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在此展中走向高潮,也在此展之后步入了展览展示的瓶颈期。而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批评也同样的进入瓶颈期。1990年1月,《中国美术报》停刊,至此,象征当代艺术媒体阵地的"两刊一报"(《美术思潮》、《江苏画刊》、《中国美术报》)时代宣告结束。《中国美术报》的停刊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是艺术界的大事件,它意味着通过官方已经不再允许通过主流宣传工具散布批评思想,官方话语与批评家的话语不再暧昧的捆绑在一起而是开始决裂。中国文联主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美术》又重新走上权威主义的道路。而以杂志/报刊编辑为主要身份的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们则被迫离开,不得不寻求其他的批评"阵地"。

5882b2b7d0a20cf4d792404c76094b36acaf9927.jpg 

▲《美术》杂志

 

1992年,象征艺术走向市场的"广州双年展"举办,在官办展览之外,民间美术力量办展浮出水面。在这一年中国艺术市场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状态,也是在这一年“文献资料展”研讨会上起草了“关于批评家权益的公告”,确保了艺术批评家的权益,同时也肯定了艺术批评的价值。

 

在25年过去后的今天,艺术市场已与商业和互联网密切相关,艺术的商业性不断增强致使艺术批评也开始变得商业。这时有效的艺术评论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无论是激进的艺术批评还是学院派的艺术批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丨艺术批评家的四种类型丨

 

在艺术批评出现的同时,艺术批评家这个职业也跟着一起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从18世纪初开始的欧洲信仰危机到启蒙运动,在哈贝马斯所言公共领域转型的背景下,大量的沙龙、咖啡馆的出现,出版和传媒的兴起造就在艺术批评的可能性空间和足够的传播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现代性的产生,出现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艺术批评家——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的沙龙评论主要创作于1845到1859年间,而在1856年已形成自己基本的批评观。尤其是他对德拉克洛瓦的评论,堪称现代艺术批评史上的经典。

u=2384456972,2790181987&fm=214&gp=0.jpg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德拉克洛瓦

 

而中国艺术批评家大量涌现是在85新潮中,包括贾方舟、栗宪庭、高名潞、顾丞峰、殷双喜、王端廷等,他们见证了着中国当代艺术批评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发展至今天,中国的艺术批评家在一轮又一轮的市场调整中,大致已分成四类:第一种,可称为官方主流体制内的批评家(主要指美协,以及国家各级美术机构的批评家);第二类,身处美术学院的批评家(也包括综合性大学艺术、人文社科研究机构里的批评家);第三类,体制外或在野的批评家,即从事独立批评的人;第四类,在艺术网站、画廊、艺术杂志、民营美术馆、艺术基金会等相关 艺术机构工作的批评家。

 

尽管这四类批评家所从事的工作与美术创作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由于批评家所属阵营的不同,因此就决定了他们在从事批评活动时,所持的批评立场,采用的批评方法,掌握的批评标准,想达到的批评目的将不尽相同。

 

以体制内的批评家来说,由于需要为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的文艺创作路线服务,所以他们的批评大多局限在分析和阐释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上。然而,一旦面对某些具有实验性、先锋性,或者触及政治话题的作品,他们就会给予严厉的批评,并赋予作品以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在这类批评实践中,大部分体制内的批评家长期扮演的是“卫道士”的角色,其批评观点也显得偏狭且保守。显然,将“政治正确”放在首位的批评不仅会遮蔽艺术作品内在的本体价值,而且在学理上也会存在种种局限。当然,这种局限性也是第三和第四类型的批评家很难避免的。

2015020910371595921.jpg

例如,画廊请批评家的目的大多是希望借助批评家在艺术圈里的影响为画廊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或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的工作大致有两种,一是担当策展人,二是撰写吹捧性的批评文章。可以设想,即使批评家力图保持批评的独立,也需要考虑自己的批评是否会影响到画廊的利益。于是,批评的自由度仍然有限。不难发现,由于在身份、体制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限囿,中国的批评家是很难保持独立的批评的(学院内的批评家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大部分批评家不但没有独立的批评意识,缺乏学理化的批评方法,更重要的是没有秉承前卫文化的立场,以及肩负建构当代文化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美术批评不是趋于政治化、教条化、工具化,就是流于商业化、市场化、快餐化。最终,各种合力导致了今天批评的集体失语。

 

丨艺术批评的现状丨

 

艺术批评失语是目前当代艺术市场中存在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在艺术史上,艺术批评曾经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诸多批评家在艺术批评的宏观位置上极大的影响了艺术的发展。甚至艺术本身都要受到批评的影响,拙略的作品更是为了批评而创作。但是在今天,资本与互联网的渗入却使艺术批评被资本、市场、商品、人情等因素充斥着,导致艺术批评出现了“失语”的现象。诚然,独立、客观、公正甚至于尖锐但却真诚的艺术批评在今天并再不是所有文字评论和撰述的全部。很多的艺术评论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利益而不再站在公正的角度去提出撰写有效的艺术批评。尤其是在面对知名艺术家的情况下,一味的夸奖赞赏,或者一些艺术批评家为了炒作,通篇的文章中只有激进的抨击,谩骂,没有任何有用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艺术批评确实不再具有任何推动艺术发展的意义。

127375385_14208858799841n.jpg 

诚如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续小强所说:“正是艺术批评家们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思想交锋,才使当代艺术批评变的鲜活而有意义起来。另一方面,当代艺术正在发生或将要出现许多新的征候和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市场的日趋活跃以及艺术与资本的联姻对艺术纯洁性的挑战,再比如当代艺术是秉承新传统还是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如此种种,恐怕是任何一个艺术批评家都无法回避的。”一方面,资本的力量在推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艺术市场,艺术批评无法置身于世外,只能参与其中,那么与中国当代艺术共生的艺术批评自然与艺术市场发生关联。另一方面,进入自媒体时代的互联网使发表个人意见大开放便之门,各种意见领袖和“大V”发表的批评声音通常基本立场都非常鲜明,但往往喜欢追求耸人听闻的效果,在学术上显得急功近利,与建立在系统的艺术史观及其艺术理论为基础的艺术批评的学术活动产生不同的向度。而碎片化的貌似海量的信息令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储备,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批评成果也同时淹没和阻隔在这片信息之海中,造成信息的不对称。这种貌似热烈的氛围下却是缺乏交集,缺乏共识的状态,对转型期的艺术批评建树却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对此现状,艺术批评家们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和反思,如批评家彭德在一篇名为《美术批评谁失语?》中讲道:“所谓批评失语,是说揭露时弊又能引起轰动的文章很少了甚至没有了吗?没有引起轰动的文章,是受众心智成熟的表现,批评转型的征兆,值得庆幸而不是相反。”

 彭德.jpg 

▲批评家彭德

 

另一名艺术批评家高岭从当代艺术整体环境以及现实境遇反思当代艺术的困扰时也讲道:“进一步追问,是谁造成了存在着的艺术批评的缺席和失语?仅仅是艺术批评家自己被市场、资本和人情所左右而丧失了自己吗?始终客观存在并发挥着作用的艺术批评仅仅是因为其承担者批评家的主观原因而缺席或失语吗?难道艺术完整链条中的包括艺术家在内的其他环节因素与此现象的存在毫无干系?最近发生在某位青年艺术批评家和某位所谓“行为艺术家”之间广为人知的争斗和纠纷,不正反映出客观、公正和尖锐但却真诚的艺术批评在今天所面临的处境和挑战吗?一方面,人们煞有介事地呼吁负责任的艺术批评,另一方面,人们却容不得针对每个具体的人的批评,哪怕这批评是建设性的。这种对艺术批评横加指责甚至恐吓威胁的行径其实并不少,只是暴露出来和公开化的鲜少罢了。试问,有多少组织、机构和个人,对艺术批评采取开放、包容、支持和尊敬的态度,而不是视其为一种不得已的点缀?人们在抱怨艺术批评缺席的同时,自己是否就是这种缺席的制造者、怂恿者和纵容者呢?”批评家们对艺术批评现状的不满和反思,之所以艺术批评一直会成为风口浪尖,也说明艺术批评在当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丨艺术批评存在的意义丨


艺术批评作为艺术创作与艺术史的桥梁,对艺术作品价值是具有一定界定作用的。艺术家的任务是完成作品,而非赋予作品以艺术史、社会文化的含义。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艺术批评的肯定或否定而获得的,甚至,引起批评的关注本身就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认可。艺术作品正是通过艺术批评获得自身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成为经典,进入艺术史中去的。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批评家文杜里在《西方艺术批评史》中提出“批评史即艺术史”的观点,通过对康德思想的追溯,他将艺术史书写的前提设定为“判断”。书写艺术史必然要首先必须对艺术史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在文杜里的意义上,这样的艺术史书写本身必然是一种艺术批评行为。因此,通过批评对艺术作品价值的确立,艺术史的书写才成为可能。

201207171038220589447.jpg

▲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


其次艺术批评对艺术流派形成的主导作用。艺术流派、思潮、现象的产生不是自然的,而是艺术批评的结果。艺术作品总是具有独特性的,只有通过艺术批评的定义、思考、总结,它们才可能被概约为一些具有共同品格的流派和思潮,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现象被人们关注、了解和研究,从而成为他们所处时代艺术界的突出标志。譬如,后印象派中三位大画家之间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差别,与其称之为后印象派艺术,还不如称之为印象派之后的艺术,但由于罗杰.弗莱、克莱夫.贝尔通过对他们的研究,找到了他们之间的一系列共通性,于是“后印象派”这样一个艺术流派便具有了合法性;而“未来主义”这一流派名称也正是其主要批评家马里内利所提出的。艺术史总是通过对这些流派、现象的总结来方便地把握、言说和进行自身书写的。因此,艺术流派、思潮、现象对于艺术史而言是必要的,而艺术批评则是艺术流派、思潮、现象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最后,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发展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当然,整个艺术世界的活动不是恒固、静止的,而是处于变动之中的。艺术必须创新,这是其生命和活力所在。而艺术批评尽管不能直接指导艺术的创新,但仍然对艺术的创作具有促进和指导作用。尤其是在现代艺术中,这种作用更为明显。首先,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具有导向作用,譬如在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中,布雷东等艺术批评家不但亲自参与了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的建立,多次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团体拟定、发表了宣言,他们的批评实践不但促进了超现实主义的现实形成,还通过引入弗洛伊德等的精神分析学,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确立了理论基石,为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又如,战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初期比较杂乱,缺少一致的方向,但通过格林伯格等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抽象表象主义艺术逐渐获得了一种倾向性,尽管这也仅仅是一个大致方向,但毕竟显示了艺术批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其次,经典现代性以对传统的反叛为特点,而传统标准总是由艺术批评所确立起来的。因此,没有艺术批评就没有艺术创造的基础存在。同时,由于观念艺术的兴起,很多艺术本来就来源于反对传统的艺术标准,这些标准都是通过艺术批评实践所确立起来的。譬如涂鸦艺术起源于反对博物馆和收藏制度,反对传统的艺术定义、范围和类型。因此,通过这种行为,促进了艺术的发展。而艺术批评再次为这些艺术确立新的标准,使其进入到景点和艺术史的行列中,完成了艺术的最终创造。因此,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综上所述,尽管艺术批评难以直接指导新艺术的产生,但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要的角色,对艺术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41208115427544.jpg 

▲批评家 格林伯格


结语:

 

回顾当代中国美术发展的三十多年历程,艺术批评所发挥的作用确实无可厚非。保持艺术批评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对于艺术批评“失语”这一现象,无论是否是批评的转型期,都有待业内重视。